湖南:降耗能助力产业链******
【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⑦】
光明日报记者 龙 军
12月25日,记者走进湖南岳阳绿色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只见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人忙得热火朝天。在中石化巴陵石化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建设现场,19家施工单位的1万多名施工人员分布在数十个项目单元,同步开展作业。
来自黑龙江七台河市的焊接工人王志凯,在现场施工作业已有9个月。他说:“能参加这个宏伟的重点项目建设,打心底里自豪。”
“2020年12月,巴陵石化己内酰胺绿色生产成套新技术获中国工业大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国内己内酰胺自给率升至94%。”中石化巴陵石化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邬智勇告诉记者,巴陵石化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总投资153.5亿元,占地2600余亩,建成后,己内酰胺产能将从30万吨提升至60万吨,单位产量能耗降低20%,环保标准将大幅度提高。
汽车产业是长沙七大千亿产业集群之一。在比亚迪长沙雨花区工业园,一台台新款“海洋”系列新能源车还未下线就被订购。
湖南省工信厅负责人说,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老三样”逐步成长为世界级产业集群后,湖南瞄准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现代石化“新三样”,苦练内功打造新引擎,不断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日前,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株洲市中小航空发动机集群跻身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加上此前胜出的长沙市工程机械集群、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湖南已有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与浙江并列全国第三。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6日 01版)
多光子非线性量子干涉首次实现 为新型量子态制备等应用奠定基础******
科技日报合肥1月16日电 (记者吴长锋)记者1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任希锋研究组与国外同行合作,基于光量子集成芯片,在国际上首次展示了四光子非线性产生过程的干涉。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光学权威学术期刊《光学》上。
量子干涉是众多量子应用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基于路径不可区分性产生的非线性干涉过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双光子非线性干涉过程已经实现了20多年,并且在许多新兴量子技术中得到应用,直到2017年,人们才在理论上将该现象扩展到多光子过程,但实验上由于需要极高的相位稳定性和路径重合性,一直未获得新进展。光量子集成芯片,以其极高的相位稳定性和可重构性逐渐发展成为展示新型量子应用、开发新型量子器件的理想平台,也为多光子非线性干涉研究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
任希锋研究组长期致力于硅基光量子集成芯片开发及相关应用研究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在前工作基础上,研究组通过进一步将多光子量子光源模块、滤波模块和延时模块等结构片上级联,在国际上首次展示了四光子非线性产生过程的相干相长、相消过程,其四光子干涉可见度为0.78。而双光子符合并未观测到随相位的明显变化,这同理论预期一致。整个实验在一个尺寸仅为3.8×0.8平方毫米的硅基集成光子芯片上完成。
这一成果成功地将两光子非线性干涉过程扩展到多光子过程,为新型量子态制备、远程量子计量以及新的非局域多光子干涉效应观测等应用奠定了基础。审稿人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工作,并给出了高度评价:该芯片设计精良,包含多种集成光学元件,如纠缠光子源、干涉仪、频率滤波器/组合器;这项工作推动了集成光子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的发展。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